1947年年底,湖北农村的一位老太太坐着手推车,在解放军的护送下,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部的驻地,众人到达司令部驻地后,老太太从手推车上下正准备往大院里进,却被门口的警卫员拦住去路,护送老太太的解放军看到此情景,赶紧上前解释道:“这位老太太是陈司令员的母亲”,警卫员听到陈司令的名字,立即将老太太送到司令部大院。
老太太时隔十八年再见到儿子,激动地一把将儿子搂进了怀里,母子两人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。老太太的儿子既然已是兵团司令员,为何母子两人十八年未见面,这中间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,而他的儿子又是谁呢?
老太太的儿子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国上将陈锡联,陈锡联出生于湖北红安县的一个偏远山村,在那个战乱的年代,老百姓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,陈锡联的家中虽然有2亩良田,父亲还是泥瓦匠,但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,更不幸的是,在陈锡联8岁时,父亲在给人盖房子时,不小心被落下来的屋梁砸成重伤,因为伤势严重再加上没钱请郎中治病,没过多久父亲便撒手人寰,为了给父亲买口棺材,母亲不得已卖掉了陈锡联的一个姐姐和一亩地。
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,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,而此时的母亲肚里还有一个遗腹子,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?陈锡联和大一岁的姐姐也是突然变得懂事,姐姐主动承担起家务事做饭洗衣,而陈锡联上山砍柴,背着锄头下地干农活,虽然姐弟俩的动作笨重,但这样也是为家庭大大减轻了负担,也是让母亲顺利生下了弟弟。
家里又多了一口人,生活也是变得更加拮据,为了养家年仅十岁的陈锡联,便到地主家放牛赚钱补贴家用,尽管陈锡联把牛照顾得非常好,但地主仍不满意,动不动就对他拳打脚踢,陈锡联的日子也是不好过,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,为了母亲为了姐姐弟弟,陈锡联一直忍受着地主的谩骂和殴打,就这样过了4年。随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席卷中国,陈锡联的家乡出现了共产党的革命宣传,当地还建立了一支红军游击队,在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下,陈锡联开始向往不受欺压的革命生活,心中也是萌生了参军的想法,可当时的他才年仅十四岁,不仅遭受到母亲的阻拦,部队也是拒绝了他的入伍请求。
尽管如此,陈锡联依然没有放弃参军的念头,他趁母亲和姐姐弟弟睡觉时,背上行囊偷偷离开了家乡,跑到木兰山寻找红军游击队,在陈锡联的软磨硬泡下,红军队长詹才芳这才答应了让他加入红军的队伍,之后,陈锡联便跟着部队南征北战,可他不知道的是,他这一离开,和母亲再相见已是十八年后。
由于陈锡联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红军,队长詹才芳对他十分照顾,不仅把自己的军装改小给陈锡联穿,而且还给陈锡联讲了自己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。陈锡联第一次上战场时也是没有任何害怕,跟着班长奋勇杀敌,在进攻平汗路战斗中,陈锡联所在的连队还一举消灭了白匪军的两个连,战斗的胜利让陈锡联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,他要跟着红军的队伍保家卫国。由于在战场上,陈锡联总是冲锋在前,作战英勇,不怕牺牲,也是有了“小钢炮”的称号,甚至后来连毛主席都这么称呼他。
经过6年战争的洗礼,彼时的陈锡联早已不是当初的毛头小子了,从通讯班长一级一级提升到团政委,而这一年他才二十岁,未来不可估量。在徐海东将军带领部队创建川陕根据地时,国民党军对川陕苏区进行了大围剿,为了抵御川军的围剿,陈锡联接到命令后,带领着部队到火风山阻击敌人,在多次打退敌人进攻,不见敌人身影后,陈锡联决定带人下山侦查,可就在下山后,浑身涂满油彩的川军挥舞着大刀,嘴里喊着“刀枪不入”朝陈锡联的队伍冲来,陈锡联见状赶紧从身边一个战士手中接过一挺机枪,对着川军士兵一阵扫射,冲锋在前的川军在枪声中不断倒地,而后边的川军抱头鼠窜。
直到战斗结束,陈锡联才发现自己右肩膀和左手拇指受伤,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,陈锡联受伤后只做了简单的包扎,导致拇指后来感染变黑坏死了,避免左手其他部分受到感染,陈锡联一咬牙将自己坏死的拇指砍去,此后,军中便多了一位缺了左手拇指的将军。
在陈锡联参加的众多战役中,让他真正名扬天下的当属他指挥的夜袭阳明堡之战,那是1937年,国民党在忻口阻击向山西进犯的日军,陈锡联接到命令,开到苏郎口一带配合国军侧击日寇后方,当陈锡联带着部队到达目的地时,并没有遇到日军的地面部队,但上空却传来嗡嗡的响声,这些是日军的飞机,而且都是轰炸机,看他们的飞行方向,显然是飞向忻口轰炸前线的作战的国军。
陈锡联看着敌机飞过,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找到日军的机场炸掉它,说做就做,陈锡联带着战士化装侦查,从附近村民的口中得知日军机场所在地,又经过一番侦查也是摸清了日军机场飞机出动和防守情况,防守机场的日军虽然不多,但附近有一座阳明堡,那里面可驻扎着五百多名日军,机场一旦出现枪声,他们很快就会赶到支援,于是,陈锡联把作战时间改为晚上,夜袭阳明堡。
就在日军做美梦时,陈锡联带着部队悄悄来到飞机场,剪断铁丝网后进入机场内,离日军的飞机只剩三十米的距离时,城楼上巡夜的日军发现了陈锡联的队伍,立即拉响了警报器,陈锡联和战士们按照计划兵分两路,一路迎击驻守的日军,一路往飞机方向奔去,双方经过一阵激战后,我军消灭日军一百多人,而且还炸毁了日军机场里二十四架飞机,眼看附近据点的日兵闻声赶来,陈锡联不再恋战,立即下令撤出战斗。
陈锡联此举动可谓是一举两得,一方面让晋北战场的日军失去了空中优势,而另一方面也是有力支援了忻口前线的国军,陈锡联以及部队因此也是受到总部的嘉奖,就连国民党将领也是给陈锡联发来奖金,陈锡联更是受到毛主席的重视,被指派担任炮兵部队的第一掌门人。由于当时的炮兵部队是刚成立的,无论是物资还是士兵都少得可怜,陈锡联上任后,立即从各区调来最好的步兵师,改成炮兵部队,而且还亲自兼任炮兵学院院长,历经2年的时候,使我军的炮兵足足扩大了3倍之多,在之后的朝鲜战争中,陈锡联带领炮兵部队打得美韩联军丢盔弃甲。
陈锡联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可以说是一名忠臣,却不是一位孝子”,他为何会这样评价自己呢?陈锡联十四岁就离开母亲离开家乡参军当兵,由于跟随部队连年征战沙场,杳无音信十八年,而在1947年时,他带着部队来到湖北麻城,明明离自己的家非常近,但由于战事紧急,他没有联系家人更没有托人捎去自己的消息,如果不是弟弟陈锡礼给进入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带路,不知道母子俩何日才能见面。
当时,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,第6纵队来到了湖北黄安,由于部队不熟悉这里的环境,于是请来当地一位农民兄弟带路,这位农民就是陈锡联的弟弟陈锡礼,陈锡礼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,向战士们打听哥哥陈锡联的下落,没想到他们不仅认识自己的哥哥,还知道哥哥在哪,就这样,陈锡礼和母亲在解放军的护送下,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部驻地,一家人时隔十八年再相见,场面也是让人十分感动。
当晚,陈锡联让母亲和弟弟留在司令部,和母亲彻夜长谈,回忆起往事,陈锡联眼泪忍不住地往下落,不是战争太苦,而是不能常伴在母亲左右,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。第二天母子俩便又要分开,在分别之际,陈锡联从怀里掏出两块银元,塞到母亲的手中,说道:“娘,这是儿子的一点心意,你收下吧,等将来革命胜利,我就回来接你!”
新中国成立后,陈锡联立即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,一有空闲就陪着母亲聊天,四处游玩,把母亲照顾的是无微不至,可以说有母亲陪伴的日子,是陈锡联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,可老母亲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,实在适应不了城市里的生活,最后,陈锡联还是把母亲送回老家,让弟弟用心照料母亲。
1999年,陈锡联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85岁,传奇的一生圆满地画上了句话。
向陈锡联将军致敬!向那些在革命年代,舍小家保大家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