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,年幼的苏维埃政权在摸索中踏上了经济改革之路。
对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,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有过确切评价:“当他接手苏联时,苏联只有木犁,当他撒手人寰时,苏联已拥有核武器。”
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,斯大林在其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但我们要清楚,没有列宁时代的原始积累,苏联短时期内是无法取得如此骄人的工业成就的。
事实上,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,列宁曾一度期望实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,但是,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,列宁的展望也不例外。当认识到俄国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条件后,列宁提出停止战时政策,实行新经济政策,通过迂回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。
鉴于复杂情况,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后,决定在1921年3月实施新经济政策。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恢复了传统的商品货币关系,不仅允许自由贸易,而且还积极引进外资技术。正因为如此,当时的苏俄还接受了美国的大量外资企业,开启了短期的美苏蜜月期。
当然,新的经济政策势必会遭遇反对者,对此列宁也进行了反制措施。针对反对派的指责,列宁则认为他为新经济政策所制定的各种措施都是符合现实国情的,都是符合人民意志的规章。
为维护年幼的苏维埃政权,列宁提出在新经济政策之外实行党内纪律,这样才能确保革命的胜利,这也是民主集中制的雏形。据资料记载,民主集中制的实行,为新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,也暂时摒除了党内的反对声音。
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是为形式压力所迫的,不论是苏俄内部还是列宁,他们都认为新经济政策是“暂时”的退却,但列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同看法,他将新经济政策看作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。但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,也产生了不少恶劣影响。
诸如工业品销售危机、大粮荒、大量失业都是新经济政策中存在的消极情况 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苏俄经济的发展。
不过,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初也确实为新生的苏维埃带来了不少红利。1921年夏,苏俄面临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,为此苏联作家高尔基向世界发出呼吁,请求给予苏俄以人道主义救援。
1921年8月,美苏签订协议,美国派专员到苏俄负责具体救急事务,苏俄则按规定释放国内战争期间俘虏的美国人。尝到贸易甜头后,苏俄便利用从教会没收的大批黄金和珠宝,用来与美国做贸易。
1928年秋,当斯大林宣布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,斯大林所需的外汇便达到了一个夸张的数字。而外汇从哪里来,自然是从沙俄时代积攒的艺术品身上获取。据悉,这些珍贵的沙俄艺术品被先后卖给了西方国家的富人阶层,这笔交易的总货值占了1930年苏联向美国出口贸易额的三分之一。在现在看来,这笔买卖显然做得很值,美国人占了大便宜。
事实上,为了消除一些人对于新经济政策的疑虑,使新经济政策能够正确迅速地执行,列宁做了大量的说服、解释工作。这固然是依赖于列宁在苏俄内部的崇高威望,但新经济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打消质疑的主因之一。
1922年底,列宁重病缠身,已经无法下床。或许预感到自己已时日无多,列宁开始口述自己的政治遗嘱,这个遗嘱中既包含对斯大林掌握“无限权力”的忧虑,也有对新经济政策能否继续执行下去的隐忧。
事实证明,列宁的担忧是有道理的,斯大林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对列宁路线的隐晦否定。
遗憾的是列宁英年早逝,在新经济政策执行后期,苏联党内民主逐渐窒息,而斯大林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局面,更是完全葬送了列宁时代。